技術的進步推動著設計觀念的轉換。早在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就曾以攝影為例說明技術的進步促進人類的藝術活動和審美觀念。因此 技術的進步與觀念的革新是推動平面設計發展的重要因素。數字化時代 數字信息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單一靜止的傳達方式顯然已趕不上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媒介的革新也促使著平面設計思維進行觀念轉換。歸本溯源 數字化時代平面設計的根本轉變是由于媒介變化而產生的變革。正如尼爾·波茲曼曾說:"新媒介對于舊媒介不僅表現在時間 注意力 金錢和權力方面 更重要地表現在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數字化的信息傳播方式為平面設計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 媒介技術的發展 不斷沖擊著傳統平面設計的表現形式 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模式及思維方式 有著"新麥克盧漢"之稱的法國后現代理論家鮑德里亞以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為依據 指出媒介對人們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往獲取信息需通過紙張 書籍 而如今則只需一個終端接收器就可以得到想了解的所有信息 而這一切的實現得益于數字技術。因此 在數字化時代下的平面設計需要革新以往的設計觀念 從根本上找到在數字化時代生存的出路 實現由靜態傳達到為動態傳達;由單一媒介到為復合型媒介;由傳統的真實的印刷品到虛擬現實的轉換 使平面設計在數字化時代得以體現時代發展的步伐。
一 由靜態傳達到動態傳達的轉換
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廣泛運用 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與時代的變遷 無一不表明了數字化時代平面設計的觀念需與時俱進 正如黃鳴奮教授在"新媒體與藝術的終結"一文中所言:"盡管‘藝術終結’論的宣揚者由權利認為當下欣欣向榮的不是他們心目中的藝術 但其他人同樣有權利認為應當正視藝術的變遷 放棄已經過時的藝術觀念 至少不是用它們來為新生事物的發展設置障礙……新的藝術類型不顧他們的嘆氣而生長起來 舊的藝術類型則不顧他們的惋惜衰落下去。"
如今的平面設計 在表現形式上需由傳統靜止的二維平面形式逐漸過渡到動態化的表現形式。數字化時代的平面設計較之以往靜態的平面設計 具有交互性 動態化等優越的特性。靜態以往是在紙質媒體上呈現的 而數字媒介不僅能保留傳統媒介的效果 而且是動態的。
它突破了以往靜態的表現形式 以動態化 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使作品在視覺上產生動感 從而更好地傳達信息。與傳統媒介的平面設計相比而言 動態化的平面設計語言融入了時間元素 比靜態的表現形式涵蓋了更多的信息 更能表現出平面設計的空間化 開放化特征 使人們以作者的身份與作品進行互動并融入其中。當前 數字化時代顛覆了以往只存在于靜態紙媒中的信息 而是以越來越多動態化的圖文形式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 可以說數字媒介技術豐富了平面設計的設計語言 為設計師更好的表現其想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支持。